过伶仃洋时文天祥感慨万千: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时至今日,
依旧慷慨激昂。
如今伶仃洋上依旧烟波浩渺,
但一条跨海“巨龙”横空出世,
它东接香港,西接珠海、澳门,
既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也是中国交通史上技术最复杂、
建设要求及标准最高的工程之一,
被英国《卫报》誉为
“新世界七大奇迹”,
——它就是港珠澳大桥!
跨海“巨龙”的背后,
是无数超级英雄的辛苦付出,
因为这群可爱的建桥人,
港珠澳大桥有了许多“世界之最”:
世界最长、综合难度最大跨海大桥,
世界最长、最深海底公路沉管隧道,
世界最大难度深水无人对接的公路沉管隧道,
世界首创海底隧道“半钢性”沉管结构,
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
……
什么才是响亮的“中国名片”?
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制造”?
大国工程是中国由大到强的新“名片”,
更是“中国制造”刻下的新注脚。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

过去的10年,
林鸣将自己全部的心血都投注在了这座大桥上,
博弈深海,踏浪伶仃洋,
他带着4000人的铁血军团,
让“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成为现实!
林鸣和他的团队在几乎空白的基础上,
自主研发,
面对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将33节,每节重达8万吨,
长达180米,宽约38米,高11.4米
的钢筋混凝土管,
在伶仃洋水下50米深处,
安装成长达6.7公里的海底通道。
这一项施工的技术难度,
堪比“海底穿针”。
这33节沉管,从E1到E33,
每一节都有自己的故事。
在林鸣眼里,
它们就像他的每一个孩子。
第一个孩子——E1,
它有一个很浪漫的名字,
叫“深海初吻”,
但安装的整个过程却一点都不浪漫:
林鸣和他的团队,
在海上连续奋战了整整96个小时,
5天4夜没合上眼,
终于,海底隧道的第一节沉管成功安装!
这一举动,
填补了中国外海沉管隧道技术的空白!
而在林鸣看来,
命运最曲折的当属第十五个“孩子”—E15,
由于回淤出现异常情况,
不得不两次被拖回工厂。
第三次浮运之后,
才成功下水。
E15三次沉放的背后,
是林鸣带领着中国工程师们,
157天不舍昼夜的坚守。
但如今谈到它们,
林鸣却显得云淡风轻:
“这样的困难都能克服,
我们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
还有什么难题不能克服呢?”
建设港珠澳大桥期间,
中国工程师们发明了1000多项专利技术,
将国外同行们眼中的不可能变为可能。
作为总工程师,
林鸣带领团队攻破无数难关,
一起熬过无数个夜,
但他也有熬不住的时候。
在筹备第八个“孩子”
——E8沉管安装的关键时刻,
林鸣出现了鼻腔大出血,
情况十分危险。
“工程建设就像走钢丝,
每一步都是第一步。”
这句话一直深深地烙印在林鸣心中,
也成为他坚定的信条。
于是在做了两次全麻手术后,
他立马又投入安装工作,
医生只好跟着上船。
10年来,
几乎每到关键和危险的时刻,
林鸣都会像“钉子”一样,
几小时、十几个小时、几十个小时,
“钉”在工地。
但海底隧道建设中的辛苦,
这位“不听话”的病人谈得很少,
只有外在的变化暴露了一切:
他瘦了整整40斤。
2017年5月2日晚,
伶仃洋上海风劲爽、烟花绽放,
安装船上一片欢呼,
叫声、掌声和泪水交织成一片。
世界最大的沉管隧道——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顺利合龙。
中国媒体,乃至世界各大媒体,
都在为这项超级工程的完美落幕欢呼不已,
而林鸣,
却在焦急地等待最后的偏差测量结果。
16公分的偏差,
于水密工程而言算是成功。
中国的设计师、工程师、
外籍专家包括瑞士、荷兰的顾问……
大多数人也认为滴水不漏,没问题。
再者,茫茫大海,暗流汹涌,
把一个已经固定在深海基槽内、
重达6000多吨的大家伙重新吊起、重新对接,
一旦出现差错,
后果不堪设想。
“算了吧。”
“还是算了吧!”
几乎所有人都想说服林鸣罢手。
千钧压顶,该何去何从?
突然,林鸣内心有一个声音响起:
如果不调整的话,
会是自己职业生涯和人生里,
一个永远的偏差。
很快,林鸣做出了决策——返工重来。
外方的工程师有些都已经买了机票准备回家,
也被他“抓”了回来。
林鸣后来形容这一切像是西天取经:
这就是最后给你一个考验。
但他经受住了这场考验:
天道酬勤,
经过42小时的重新精调,
偏差从16公分降到了不到2.5毫米!
几十倍的差距!
中国工程师们依靠自己的力量,
攻克全新的建设难题,
已经不仅仅是创造新纪录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国家及行业科技创新的实践,
也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智慧和实力!
正如林鸣所言:
“我觉得是一种精神,
包涵我们的自信,
包涵我们的智慧。”
众所周知,
中国是著名的桥梁古国,
中国的桥梁建筑也在世界上位于前列。
桥梁代表的不仅仅是两岸的交通距离,
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再现。
港珠澳大桥的出现,
让中国变成了,
世界沉管隧道领军国家之一!
《我喜欢出发》
作者/汪国真
我喜欢出发。
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有双脚,还有未来。
怎么能不喜欢出发呢?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没见过大漠的广袤,依旧遗憾;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秘,还是遗憾。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我自然知道,大山有坎坷,大海有浪涛,大漠有风沙,森林有猛兽。即便这样,我依然喜欢。
打破生活的平静便是另一番景致,一种属于年轻的景致。真庆幸,我还没有老。即便真老了又怎么样,不是有句话叫老当益壮吗?
于是,我还想从大山那里学习深刻,我还想从大海那里学习勇敢,我还想从大漠那里学习沉着,我还想从森林那里学习机敏。我想学着品味一种缤纷的人生。
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于是,我想用青春的热血给自己树起一个高远的目标。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目标实现了,便是光荣;目标实现不了,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在我看来,这就是不虚此生。
是的,我喜欢出发,愿你也喜欢。
如果您在落户中遇到任何问题,欢迎随时咨询“落在天津 ”,免费为您定制专业的落户指导!
电话:18522005300,微信:luozaitianjin, QQ:169494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