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读资治通鉴》2——司马光为什么会编写《资治通鉴》

《读资治通鉴》2——司马光为什么会编写《资治通鉴》

《读资治通鉴》2——司马光为什么会编写《资治通鉴》   司马光为什么会花那么大的力气编写《资治通鉴》这样大部头的历史书呢?熊逸老师的《熊逸讲透资治通鉴》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比较好的阐述。原文转载,供大家参考。   …

《读资治通鉴》2——司马光为什么会编写《资治通鉴》

  司马光为什么会花那么大的力气编写《资治通鉴》这样大部头的历史书呢?熊逸老师的《熊逸讲透资治通鉴》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比较好的阐述。原文转载,供大家参考。

    历史学的意义

古代社会是经验型的社会,经验越丰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一个人的亲身经验总是很有限的,所以在亲身经验之外,更需要依靠历史经验。

正所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任何一种新的难题,似乎总可以在历史上找到解决方案;任何一种新的尝试,似乎也总可以在历史上找到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大到治国安邦,小到勾心斗角,历史经验越多,胜算也就越大。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学也是政治学、管理学和成功学。

司马光显然是一个早早就意识到了历史学价值的人。而且,他也对治史很有兴趣。但以儒家的传统来论,史学的地位从来都排在经学之下。

经书,也就是被朝廷奉为意识形态圭臬的经典,主要是儒家经典,才是第一流的著作。史学只是经学的附庸,只能起到辅助性的作用。

所以,对于任何一名有上进心的读书人来说,钻研经学才是人生首选。更加现实的是,经学之路是一条升官发财之路,搞史学最多只能锦上添花。

在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北宋时代,史学特别不受重视。这是政策导向的结果:读书人要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进入国家管理层,科举的录取率又远远高于唐代,这很能燃烧读书人的希望。但科举不考史学,史学知识只能在策论里边发挥一些辅助功效,自然也就很少有人愿意为它耗时耗力。

不过,即便真想为史学耗时耗力,也没那么容易,因为系统性地掌握史学,要读的书不仅太多,而且太乱。单是官方正史,当时从《史记》《汉书》到《新唐书》《新五代史》,已经有了足足19部大书,足以让人望而生畏。

从体裁上看,这些史书通通属于纪传体,给重要的历史人物一一立传,优点是容易理解人物生平,缺点是很难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所以,要想让历史经验真能为人所用,就有必要让历史书变得清晰易读,而要让历史书变得清晰易读,就有必要把现有的材料重新编排考订、去伪存真、删繁就简、提纲挈领。这种繁琐而枯燥的工作,必须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完成。完成这样一桩事业,可想而知,需要惊人的时间和精力。时间和精力从何而来?主要从失败中来。

古人写书,通常叫作“退而著书”。所谓“退”,意思是说,在社会上处处碰壁,碰得头破血流,不得不离开社会,躲进自己的一片小天地里。所以,古代那些著书立说,传授各种成功方法的,往往都是些失败和失意的人,期待自己的价值能在将来的社会被人发现。

    失意者的机缘

司马光虽然早就有心编写一部简明版的古代编年史,并且早早就动了手,还很受皇帝的鼓励,但真正让他得以完成《资治通鉴》这部鸿篇巨制的机缘,恰恰是他在政治斗争中的彻底失势。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司马光写成了一部极简版的编年史,名叫《历年图》,献给刚刚即位的皇帝。接下来,他又花了两年时间,拓展了《历年图》的内容,把战国到秦朝的这段历史按照编年丰富起来,再次献给英宗皇帝。这个时候,这部未完成的书稿叫作《通志》。《通志》顾名思义,是对历史所做的贯通性的记录,当然不该仅仅截止在秦朝,后面的历史也要依照这个模式继续编写下去。但司马光已经发现,这决不是只靠一己之力就可以办到的。于是,经过宋英宗的批准,他不但可以自己选聘助手,成立书局,还有权调用皇家秘府的藏书和档案。

治平四年(1067年),宋英宗病逝,宋神宗继位,改元熙宁。年仅20岁的宋神宗请司马光为自己讲读《通志》,才听了开头“三家分晋”的事件就很受触动,觉得历史经验太重要了,实在是治国的法宝。于是,宋神宗给《通志》重新命名,叫作《资治通鉴》,书名意思是:一部对治理国家特别有帮助的中国通史。宋神宗还亲自为《资治通鉴》作序,又把自己做皇子时候的私人藏书送给司马光做参考资料。

从同一个历史事件当中到底能够得出怎样的经验,这显然因人而异,差异甚至可以大到黑白分明、势不两立的程度。

而高度赞赏《资治通鉴》的宋神宗认为,只有大刀阔斧、力排众议地推进改革,才能富国强兵,创造伟大盛世。而司马光作为《资治通鉴》的核心作者,却坚定地反对宋神宗的改革理想,他的核心政治思想是:国家要求稳定。两个人的见解,在历史上都能找到足够的依据,谁也说服不了谁。没办法,这就是文科的悲哀。

那是最好的年月,那是最坏的年月,

那是智慧的时代,那是愚蠢的时代,

那是信仰的新纪元,那是怀疑的新纪元,

有人直上天堂,有人直下地狱……

无论如何,那都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宋神宗为着富国强兵的美好愿景,找到了一位志同道合的伙伴:王安石。从此君臣遇合,风云际会。宋神宗重用王安石,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王安石变法让所有的知识分子面临站队的选择,人群于是一分为二,支持变法的称为新党,反对变法的称为旧党。新党迅速占据了重要岗位,旧党纷纷被排挤出朝廷。

司马光作为旧党大佬,屡经波折之后,终于在熙宁四年(1071年)落脚洛阳,做了一名无所事事的闲官,闭门著书,绝口不谈朝政。这一年,司马光53岁,从此还要在洛阳寂寞生活15年。

司马光的洛阳生活有几个标志性的事件:一是给自家花园取名独乐园,表明自己甘于寂寞,不凑新党的热闹;二是把书局迁了过来,从此全力以赴,以职业作家的姿态编修《资治通鉴》。

    两种治史风格

在一首司马光写给他的邻居邵雍的诗里,司马光说:“我以著书为职业,为君偷暇上高楼”。意思是:我把写作当成职业,这种职业是需要枯坐书斋、足不出户的,但我因为很欣赏你,所以为了陪你,我才忙里偷闲,和你一起上楼看看风景。这位邵雍是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北宋五子”之一,他也很欣赏司马光,说司马光是个脚踏实地的人。他的这句评价,给我们创造了“脚踏实地”这个成语。

司马光从性格到做事,一以贯之的特点确实就是脚踏实地,每一步都要走得稳,走得准,并且持之以恒。所以相较于宋神宗和王安石的大步流星和高瞻远瞩,司马光难免显得迂腐,既没有美感,也缺乏豪情。

更有意思的是,夸赞司马光脚踏实地的这位邵雍,至少在学术上,偏偏不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

邵雍也在搞一部编年史,名叫《皇极经世》,篇幅虽然不大,但构架和规模远远大于《资治通鉴》,不但给历史编年,还给未来编年,一直预言到世界末日,展现出人类社会从始到终盛衰兴亡的宏大规律。

邵雍给宇宙所做的编年,并不是从历史细节当中小心考证出来的,而是根据汉代的易学算出来的,是一套非常规整的数学模型,虽然很有数学之美,更有高深莫测的神秘感,但和真实的天文历法往往合不上拍。所以邵雍虽然位列“北宋五子”之一,但他的学术贡献对儒学的影响并不太大,反而是民间的算命先生常常打着他的易学旗号招摇撞骗。

司马光给历史做编年,才真正做到了脚踏实地,邀请专家助阵,采用了当时最前沿的天文历算成果,从史料的细节当中仔细考订历史事件发生的准确时间。这是一件很繁琐,也很无趣的工作,读者通常也不会特别较真,但司马光非要精益求精,不敢出半点纰漏。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资治通鉴》终于完稿,总共294卷,还有配套的《通鉴目录》30卷和《通鉴考异》30卷。

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资治通鉴》刻版完成,开始印刷发行。而这个时候,司马光已经过世7年了。

当然,修订一部千年通史,纰漏总是免不了的,但无论如何,在政治失势的岁月里,司马光脚踏实地写出的《资治通鉴》,直到今天仍然是一部不失典范意义的严谨史书,邵雍的“宇宙简史”却不再有几位读者了。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津东方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明示、暗示和承诺,本文仅供读者参考!津东方尊重原作者的辛勤劳动并致力于保护原著版权以及相关的知识产权,所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添加客服微信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回复处理。如需转载本文,请在显著位置注明出处(津东方网站,以及文章链接): https://www.luozaitianjin.com/read/lishi/9220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52200530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18302278523@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8:0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
error: